您好,欢迎来到上海普度压缩机有限公司

西安力争到202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2500亿元

 针对工业总量不大、增速不快、投资不足、技改占比不高、产业集群不多、龙头企业不多、规上企业不多、上市企业不多、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布局不优和发展环境不优等11个突出问题,日前,我市出台《西安市工业补短板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十大行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力争到202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位次力争前移1~2位。

  行动1:实施招大引强行动

  推动“专精特新” 等企业的新业态招商

  紧盯“五资”抓招商,强力推进招大引强行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以及其他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对接,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立足自身产业定位和发展优势,每年选取2~5个目标企业,组成专业团队,开展“一对一”招商,积极跟进洽谈,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西安。

  聚焦产业精准招商。围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开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招商,重点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着力推动以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科技招商,以平台型企业为抓手的平台招商,以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科技型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毕业企业为核心的新业态招商。

  行动2:实施项目推进行动

  每年组织实施100个以上 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狠抓项目推进。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项目),做好工业项目谋划,每年组织实施150个以上单体投资超过500万元的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推行工业投资项目帮办(代办)服务制度,对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对政策落实、承诺兑现、要素保障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全力促进在谈项目早落户、落户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标。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方向,重点围绕扩大先进产能、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智能制造、生产装备更新换代、推动绿色制造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六大领域,开展精准技改,每年组织实施100个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到2021年,力争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技术改造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行动3:实施创新引领行动

  新增国家级 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

  增强创新要素供给。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和院所,牵头引领相关行业的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园区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组织实施西安市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工业设计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在本地设立设计研发总部、分支机构。到2021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以上。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装备(机器人)等领域取得突破,促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化。

  健全创新服务机制。推动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技术市场、技术中介、创新基金等市场化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行动4:实施企业培育行动

  到2021年 打造100家左右行业领军企业

  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实施百亿企业倍增计划,重点支持现有的7个百亿元企业以及乐叶光伏、吉利新能源汽车、开沃新能源汽车等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百亿企业方阵。积极扶持行业领军企业,每个重点行业优选2~5个领军企业或项目,实施产业、企业、项目、技术、团队“五位一体”重点培育。到2021年,打造15个百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和100家左右行业领军企业。

  建立“新增规”长效机制。制定《西安市加快培育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意见》。把“规下转规上”作为工作重点,将责任分解到每个区县、开发区。对纳入培育库的企业,逐一制定上规培育发展计划,全力帮扶、优化服务。到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610家。

  开展“规上市”活动。支持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采取境内境外并举,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与“新三板”齐跑策略,完善企业上市服务“绿色通道”,健全市、区县一站式服务平台,及时掌握企业上市需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特事特办,限期办结。力争到2021年,新增上市挂牌工业企业30家以上。

  行动5:实施集群推进行动

  设立1000亿元 科技产业发展基金

  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1年,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产值突破1500亿元,电力装备制造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航空航天制造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突破1000亿元,医药制造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

  壮大百亿级重点行业。到2021年,力争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热生产供应业、化工制造业等4个行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行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加快硬科技产业群发展。设立1000亿元西安科技产业发展基金,发起设立硬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培育和引进一批硬科技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航空航天、光电芯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硬科技产业集群。

  行动6:实施布局优化行动

  打造10个以上 工业“特色小镇”

  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基地重点发展3~5个主导产业,区县工业园重点发展1~2个主导产业,推进工业“特色小镇”建设,以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将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基地作为工业发展核心区域。以区县工业园区构成工业发展重点区域,到2021年,力争工业发展重点区域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依托龙头项目,加快建设中欧产业园、高新军民融合产业园、富阎军民融合产业园,推动光伏小镇、航空小镇、航天小镇、智能装备小镇、空天小镇和中兴科创小镇等工业“特色小镇”发展壮大。到2021年,打造10个以上工业“特色小镇”,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新动能。

  行动7:实施平台搭建行动

  造就一批在国内外 叫得响的领军型企业家

  加快企业家群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实施《西安市关于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企业家群体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面向全市税收过1000万元以上238家工业企业的法人代表或经营负责人,通过搭建联系服务企业家平台,建立三级服务企业家的机制,开展交流联谊、培训讲座、考察学习、表彰宣传等活动,打通联系服务企业家的通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领军型企业家。

  此外,到2021年,推动组建10个以上工业行业协会。

  行动8:实施两化融合行动

  积极创建 “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改造,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3D打印)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更多企业采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以数字园区建设为目标,推动市级以上工业聚集区优先发展,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到2021年,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产品生产周期降低(缩短)30%以上。

       本文由上海普度压缩机有限公司转载发布;普度压缩机十几年来专注于无油螺杆空压机研发,主要系列有无油螺杆压缩机,无油工艺螺杆压缩机,无油变频螺杆空压机,无油静音螺杆空压机,无油水润滑空压机等;长期提供无油螺杆空压机价格以及产品咨询和技术支持。

  加快“制造业+互联网”发展。制定我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西安工业云平台推广应用,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

  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评定试点,支持“两化”融合创新研究服务基地建设,培育第三方咨询、评定和培训服务机构,通过标准和管理体系的贯彻实施,培育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力,推动“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到2021年,创建30家以上国家和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行动9:实施制造升级行动

  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 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鼓励优势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制造业绿色生产,大力研发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加工工艺,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企业绿色改造。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积极推动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低碳发展。

  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行动10:实施环境优化行动

  加强权责清单 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

  优化政务环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理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政务生态环境。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加强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千人亲商助企”活动。

  优化法治环境。加强对国家在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方面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统一执法。加大对损害企业利益和阻碍企业发展行为的查处和督办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优化市场环境。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